查看原文
其他

华强北最初竟是这么来的,看完我笑了……

李南南 幸福福田
2024-10-15

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,华强北火了。


火到什么程度呢?直接力压深圳各大景点,冲上社交平台热搜,成为年轻人火热追求的“数码迪士尼”。


低价购“大牌”、选择面广、更新速度快……这一切的一切,都吸引着追求性价比的年轻人闯入华强北。


对于华强北为什么备受追捧?

著名知识付费App“得到”

专栏作者李南南有自己的独到看法

以下是他的原文转述:



假期前后,华强北热度不低

很多年轻人去华强北扫货

买便宜的电子产品

一起看看这几个新闻标题

比如《在华强北,年轻人暴打消费主义》

《去华强北扫货,这届年轻人在数码迪士尼逛疯了》

《苹果的下一个目标,攻下深圳华强北》

……



其中最后一个标题“苹果攻下华强北”,其实是一句调侃。


主要是因为今年3月底,华强北发布了一款自研的蓝牙耳机,叫华强北PodsPro。耳机的充电盒上配备触摸屏,可以控制音量、音乐播放以及声音效果等等。巧的是,这个设计跟苹果酝酿中的AirPods Pro3非常像,但问题是,苹果的AirPods Pro3要等2025年才上市。


网传苹果专利申请
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

华强北把苹果的产品提前发布了


华强北PodsPro


其实,很多人看华强北的民间创新

多少带点工业爽文的滤镜

比如华强北流传最广的

两个都市传说

👇


图源:福田融媒AI实验室


这些事有没有原型?

有,但也不排除夸张的成分

换句话说

华强北厉害是真的

但它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

这也是真的



今天,借着这个话题,咱们就说说

华强北是怎么成为

今天的“中国电子第一街”的?

注意,这可不仅是为了讲故事

而是华强北的经历

对今天的创新,也很有启发



正好最近看了两本书

一本是深圳文化学者

老亨写的《深圳传》

另一本是钱江汉和钱飞鸣写的

《华强北魔方》

两本书里面

有大量关于华强北的描述



在华强北的身上

有三个强烈的基因

搞懂它们,我们就搞懂了华强北

👇


01工程师基因


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

同样是电子街

华强北跟中关村的区别在哪?



其实,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中关村最早的几家大公司,是由中科院出来的科研人员创办的:


比如,联想的柳传志,四通集团的创始人万润南,金门桥科技发展中心的发起人之一、被称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的陈春先,最早都是从中科院出身,在中关村打拼过。


9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


但是,华强北就不太一样。


华强北聚集的多是电子工业部的下属企业,以及科研院所创办的企业。除了研发之外,这些企业更注重吸收国外的技术,看重先进技术的本土化和相关的制造生产。


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?要从1979年的夏天说起。


当时国家鼓励军工厂自己找市场,有三家广东的军工企业(东方红机械厂、国营红权电器厂、国营先锋机械厂)来到了深圳福田,共同组建华强电子工业公司,主要做国外电子产品的装配生意。


上世纪70年代末,华强电子工业公司


因为有了“华强公司”,旁边的路就被起了个名字,叫“华强路”。这是一条南北向的路,中间正好被另一条东西向的马路截断。因此路北边的那一段,就叫“华强北”。


紧接着,电子工业部规划,要在深圳办一个大型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。


于是便在华强北附近,划出了一个专门的工业片区,也就是今天的“上步工业区”


1982 年,紧靠深南大道的上步工业区在建设当中,这是今日华强北的雏形


到了这一步,“聚集效应”的飞轮开始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这里建厂。


电子工业部750厂在这建立了爱华电子公司,旁边的路取名“爱华路”。083基地建立了振华电子公司,于是又有了“振华路”。总之,如今华强北那一片的道路背后,几乎都有一家在那个时代成立的电子公司。


20世纪80年代进驻华强北各央企的区域分布图


而当时正好赶上西方世界的产能外迁,其中香港承接了大量的电子产业产能。而与香港相邻的深圳,也就顺势从香港对接了不少资源。


换句话说,华强北的诞生,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工程师基因。很多企业骨子里都带着军工属性。他们不仅关心研发,更关心技术转移与制造。


但是,这也引出一个问题

华强北当初明明是

大企业组成的产业聚集地

主要是跟企业做生意

这跟今天的电子大卖场不挨边啊

后来的电子大卖场

又是怎么出现的呢?

这就要说到华强北的第二个基因

👇


02市集基因


当年大量大企业落地华强北

大家肯定得抓紧生产

这时候问题出现了

👇

供应跟不上

当年还有个很扎心的数据

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

👇


  • 一是力量太分散:企业多,但都各自为战,无法形成合力。于是,在1985年,原电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马福元牵头,动员深圳的117家公司,一起组建了深圳电子总公司。


  • 二是购买流程繁琐导致元器件的供应跟不上。怎么办?马福元就牵头,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电子配套市场。就跟菜市场差不多,只要你手里有货,就欢迎你来摆摊


1985年,深圳电子工业总公司(赛格集团前身)成立,瞅准市场机会,筹划元器件配套市场


于是,1988年,深圳的第一个,也是全国的第一个电子配套市场出现了,这就是赛格电子市场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将近200家厂商入驻。


由此,华强北开启了大市集时代。


1998年7月,华强电子世界正式开业,成为中国超大规模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展示中心。华强北开始出现赛格、华强双雄并峙的局面


当时在华强北倒腾电子配件有多赚钱?《深圳传》里有这么一段描述


有一回,“摩托罗拉”在香港处理了一批电子元器件,价格是2-3毛钱。当时一个华强北的小老板,一口气买了3万个,放在手里囤着。一年之后,这批配件涨到了27块钱一个,这个小老板转手一卖,赚了几十万元。


注意,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,当时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百块。



在快钱的吸引下

越来越多的小老板开始进军华强北

鼎盛时期

光是来注册登记的商户

就能排出500米的长队



因此,今天我们说的华强北,其实有两层含义。


  • 狭义的华强北,指的是这一带的电子大市场,也就是被称为“电子迪士尼”的那几个电子市集。


  • 广义的华强北,就包括一众最初有军工基因的大公司。


说到这,提起华强北

不管你喜不喜欢

“山寨”这个词肯定绕不过去

这就是第三个问题

华强北的“山寨”基因是怎么来的?


03“山寨”基因


先强调一句

这里的山寨,可不是贬义词


《深圳传》里引用了社会学家艾君对山寨的定义:


山寨产品,实际上是处在市场培育期的发展中国家,有一些有智慧头脑的民间人士,通过复制、模仿、学习、借鉴和创新改良,推向市场的一类快速、低价、满足平民的品牌产品。



华强北做山寨,机缘是一个技术。


2003年,中国台湾的联发科向市面上大规模出货。他们推出了一个被称为Turnkey的低价芯片解决方案。


简单说,就是把MP3、摄像头、触摸屏相关的处理功能,全都集成在手机芯片里。这就意味着,你一旦使用这个方案,只需要加个外壳,再配个电池,就能生产手机。


没错,造手机突然变简单了。可以想象一下,这会产生什么结果。几乎是一夜之间,华强北开始全员入局手机市场。据说当时一天,华强北能诞生3款新手机。小老板们苦恼的根本不是技术,而是怎么给新手机起名。


图源:福田融媒AI实验室


在功能上,小老板们把手头

能想到的所有配置

8个喇叭、4个闪光灯、四卡四待

……

全都出现了

自带单反的1200万像素手机

四卡四待手机


因为品牌太杂,外界不好识别

这些厂家就统一往包装上印上

 MADE IN SZ 

SZ,本来是深圳的简写

但传着传着,就变成了“山寨”

据说当时的华强北一度成了

世界最大的手机出货地

一年能卖出1.5亿台


图源:福田融媒AI实验室


这个状况持续了很久,直到2010年,随着智能手机普及,功能机逐渐退出市场。而智能手机对供应链的要求,已经不是一个小老板能搞定的了。


华强北的山寨手机时代,也从此渐渐落幕。但是,华强北的电子配件生意,还在一直持续。



从华强北的故事里

能明显感受到

一个市场要想长期繁荣

这就需要两类人




  • 第一类人操心眼前的事,关心当前怎么赚钱,怎么做生意。有了眼下的生意,市场才有繁荣的基础。


  • 第二类人的注意力不在近处的生意,而是把视线放得更长远,去琢磨未来的技术自研。



而一个市场的持续繁荣

是近处的利益和远方的雄心

彼此配合的结果


图源:福田融媒AI实验室


华强北的故事就暂时说到这

只言片语

难以概括这个地方的神奇和魅力

你有什么关于华强北的故事吗

和小福一起分享吧!


-END-


编辑 | 张碧茵、聂响、黄睿瞳

校对 | 魏鼎、王建交、冯燕

审校 | 董芳君

监制 | 郑永涛

信息来源 | 得到app(作者:李南南)、福田融媒



推荐阅读












往期内容

❶ 34岁男子被确诊!警惕这种“红疹”,可能是肝癌!

❷ 创业8年,关停4次 !这对台湾“面包夫妻”为什么没有离开深圳……

❸ 下雨天,深圳车主只因做了这件事......被罚200元!

❹ 又湿又热!这种飞虫成群出现!注意关好门窗……

 价格暴涨!比黄金还离谱......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幸福福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